4月11日-13日,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教师朱惠阳、2024级翻译专业学生代表杨婷婷、杨丹丹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英联合翻译学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和英国利兹大学翻译学中心联合主办,以“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人本化’”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本质的再思考、数字时代人文主义研究新路径、AI时代的文学翻译、翻译教育转型等议题展开交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的未来。会议共设置了十二个主题的分论坛,涵盖翻译理论、实践、教学、评估与跨媒介研究等多个维度。来自全球的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的翻译研究与教学创新展开深入交流,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中,通过“AI时代的多媒体翻译研究”分论坛的学习交流,外院参会学生不仅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应用场景,更通过与参会的研究生代表的交流,认识到语言服务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分论坛中,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皮奥特·布卢姆琴斯基教授以“Human Touch, Sight, Sound, Smell, and Presence in the Age of AI: Translation as Sensory Experience”主题探讨了翻译作为一种感官经验的多重维度,更让学生意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感知的传递。
通过本次参会学习,外院教师更深刻地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影响,感受到大语言模型、自动语音识别等技术的魅力。本次会议也激发了参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为接下来在教学和科研中应用新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院的参会学生代表也通过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深刻体会到: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翻译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智能工具的应用,更要锤炼文化敏感度与创造性思维,在技术赋能的今天,人文内核始终是翻译的灵魂,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学科困境,唯有夯实双语功底、提升跨文化能力才是立足之本。


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实践平台,此次研讨会也是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专业前沿动态、拓展专业素养的机会,将学术前沿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翻译专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守正创新。站在人工智能与人文价值交汇的十字路口,外国语学院也将坚守翻译教学的初心与使命,引导学生夯实双语根基、拓宽跨学科视野,鼓励他们在数字时代书写翻译人的独特价值,培养出更多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底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
(通讯员:杨婷婷、杨丹丹、周婧,审稿人:杨庆华)